第四節 政教合一

1.在保羅的日子有什麼已經發動了?

“因為那不法的隱意已經發動。”帖後2:7

2.他說什麼人將在教會中興起?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徒20:29-30

3.在基督複臨前教會裡會發生什麼?

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帖後2:3

4.這“離棄真道”的是如何表現的?

在教會裡採納異教的禮儀和習俗。

注:德爾圖良(Tertullian,天主教早期教父之一) 在西元200年左右,就提到過很多公認卻沒有聖經依據的作法,已在教會裡成為傳統了;如在浸禮中三次入水,說是“作一個比主在福音中所指定的更大的保證”;給死人作生日禮;禁止“在主日禁食或跪拜…”;特別敬重餅和酒;並要在額前劃十字架“作為起坐、運動的第一步,或出或入,或穿衣解帶,或沐浴進食,或坐或臥,要貫穿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細節之中。” De Corona,第三。四章;《尼西亞之後的教父》 卷一(1918年版)第94,95面。

“優士比斯(Eusebius)從很多方面告訴我們,”紅衣主教紐曼說:“君士坦丁為了把這新的信仰推薦給異教之民,便把異教人習慣的外在禮節轉移到了這新的信仰之中,”諸如香、蠟燭、還願物、聖水、像等。

5.許多主教的工作和品性變成了什麼樣子?

“屬世心強的主教們,並不顧惜羊群的得救,倒是常常四處遊行,把自己陷於世俗的事務之中。”—勒恩德(Neander)著《基督教會通史》( 托瑞譯本)卷二,第16面。

6.主教們的決定要做什麼?

“神權政治的理論在君士坦丁時就已經很流行了;……而且主教們自願地通過辯論決定一心用國家的權威來推行這一主張,而所依靠的人就是君士坦丁。”—同書第132面。

注:“神權政治理論”,即設想上帝藉主教們來施政的政權理論。這種理論受到了異教現實的打擊。在異教政體中,皇帝是異教國家宗教的大祭司(Pontifes Maximus)。結果,君士坦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後,自認是教會外部事務的主教,而視教會為其政府的某個職能部門。主教們所設想的上帝藉教會來攝政的理念,在相當程度上,繼續為奉羅馬主教為教皇的西歐國家所追尋。

7.教皇制最大的特徵是什麼?

政教合一,或者說是宗教勢力掌握政治勢力來推行其目標。

8.產生教皇制的政教合一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西元313—337年君士坦丁在位時便打下根基,其發展則在他之後。

注:君士坦丁對當時受到迫害之基督徒先給予自由,隨後又偏愛他們,“打開了抬高基督教,特別是天主教的門戶,…並使之成為國教,將一切異端及分裂教派排斥在外。天主教雖曾一度與異教平起平座,但很快就從內部已經奄奄一息的羅馬教手裡奪得了勝利。從這時起,君士坦丁就決定要討好教會,雖然並不去逼迫或禁止其他異教。”—菲力浦·沙夫著《基督教會史》(Scribners, 1920年版)卷三,第30、31面。

君士坦丁的繼承人廢止了公開的異教,基督教被立為唯一合法的國教。

9.教會的升遷是如何開始的?

憑藉君士坦丁的保護和宗教立法。

注:對於君士坦丁何時,或者是否改教皈依基督教,以及他偏愛教會是出於宗教還是出於政治的動機,眾說紛芸。茲將一些不同的說法羅列如下: 西元306年--君士坦丁升為帝國四位統治者之一。

312年--得勝馬克森提(Maxentius), 成為西羅馬帝國獨一統帥,他將此歸功於基督徒之上帝的幫助。他在一次異象中看到了空中的十字架。

313年--與同僚李錫尼(Licinius)簽發《米蘭公告》(Edict of Millan),賦予一切宗教以自由,文別提到了基督教。之後,常與主教們交往,偏袒基督教,迎合基督教而制定法規,但並未廢止或逼迫異教。312年—君士坦丁著名的星期日法案,把他的基督徒國民和異教國民聯在了一起,遵守“可敬的太陽日。”

323或324年--擊敗最後的對手,異教徒李錫尼(Licinius),此時他又在東部迫害基督徒;君士坦丁獲得了對整個帝國的統治;大約在這時,公開袒護並抬高基督教;在錢幣上消除了太陽神和其他異教象徵圖案。

325年--主行尼西亞公議,以確保教會的團結;之後強制治傾向於天主教會的團結,反對異端的基督徒。

327年--病危中接受長久延誤的洗禮。

10.在君士坦丁和繼任者手中,政治保護所採取的是什麼形式?

對神職人員實行轄免,特權及某些司法儀式等;對教會給予禮物,基金,財政補貼。先是與異教的廟宇和司廟人員同等相待,後來偏向教會;最後排斥除天主教以外的一切團體。

11.是什麼樣的宗教立法促成了政教合一?

保障特權和庇護的法律,以及那些強制教會規定,做法,或使徒教令,壓制異教和異端的法律等。

注:君士坦丁最早的基督徒法案“免去了神職人員兵役和地方性的義務(313年3月);廢除了各種冒犯基督徒的習俗和禮節(315);實施了解放基督徒奴隸(316年前);法定遺產歸給天主教會(315年);規定遵守星期日,不是當作主日,而是當作太陽日。(321)--菲力浦沙夫著《基督教會史》(1902版)卷三,第31面。

12.君士坦丁是怎樣開始國家對教會的監管的?

他取得了帝國的政治統一之後,就想通過教會議會取得教會的統一。 注:第一次基督教(天主教)的大會,是西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在尼西亞主持召開的。沙夫這樣寫道:“基督教聯席議會不僅有教會方面的意義,而且具有幾分政治或國家與教會的特色。會議名字本身就涉指……帝國……。這位希臘-羅馬皇帝與教會聯席會議在古代語彙的意義上,在其臨時負責人和其法律力度上說來都是不可分割的。有了這個拜占庭的先例和以色列國諸王的榜樣,俄羅斯沙皇,斯堪的納維亞,英國等國的改正教諸候們便在自己的轄區內對教會建立了與此相似但更為廣泛的監管,而不論其正義與否。-見同書 第334-335面。

13.在尼西亞會議上討論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首先是關於耶穌是否為神的爭論;其次是復活節的日期問題。

注:“好象只有敘利亞和美索布達米亞繼續跟猶太人的習慣,在月圓的第十四日慶祝復活日,不論其是否為太陽日,而所有其他教會則都只遵守太陽日為聖。他們是:羅馬、義大利、非洲、亞西米西部、埃及、西班牙,高盧、英國和整個希臘、亞洲等。--以撒波衣爾(Isaac Boyle) 《尼西亞會議之歷史觀》(1836年版)第23面。

這次會議將復活日定為最近春分的滿月過後的第一個太陽日(星期日)。

14.勒恩德是對教會謀取宗教立法有何論述?

“這樣,教會得到了國家的幫助,以便進一步推行其主張。”--(Neander)著《基督教會通史》( 托瑞譯本)卷二,第301面。

注:政教就這樣合而為一了。這樣一來,教會取得了對內政的控制,後來又把她當作工具,進行了極狠毒和廣泛的大逼迫。這樣教會就否認了基督聖潔的權柄,而是要求用政治勢力去強迫人按照教會的授意方式來敬拜上帝。

15.基督教神權政治之父奥古斯丁對此有何論述?

“用教訓引人歸向上帝,比因懼怕懲罰或受苦而歸向上帝更好。誰會對此心存疑惑呢? 但是由於前者只憑教訓引導,所以更好。然而其他方式仍不可忽視。……很多人,諸如惡奴必須先由其主人用苦杖來矯正他們,之後他們才能達到這最高之宗教發展境界。”—《基督教會通史》( 托瑞譯本)卷二第214,215面。

Written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