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但以理書第八章的預言象徵

1.巴比倫傾滅的538年,有什麼向但以理顯現?

“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異象與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見的異象之後。”但8:1

2.但以理在什麼地方見的異象?

“我見了異象的時候,我以為在以攔省書珊城中,我見異象又如在烏萊河邊。”但8:2

3.先知最先看到的是什麼?

“我舉目觀看,見有雙角的公綿羊站在河邊,兩角都高,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後長的。”但8:3

4.這次有雙角的公綿羊所代表的是什麼勢力?

“你所看見的那只有雙角的公綿羊,就是瑪代和波斯王。”但8:20

5.這一勢力是怎樣興起與行動的?

“我見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觸,獸在它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沒有能救護脫離它手的。但它任意而行自高自大。”但8:4

6.其次是什麼?

“我正思想的時候,見有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塵。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

7.這個有非常的角的公山羊所代表的是什麼勢力?

“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兩眼中間的大角就是頭一王。”但8:21

8.瑪代波斯為希臘所征服的事是如何體現在這則預言中的?

“我見公山羊就近公綿羊,向它發烈怒,抵觸它,折斷它的兩角,綿羊在它面前站立不住,它將綿羊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它手的。”但8:7

9.當這公山羊正“強盛”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但8:8

10.“大角”代表什麼?它被折斷之後又如何了?

“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頭一王。至於那折斷了的角,在其根上又長出四角,這四角就是四國,必從這國裡興起來,只是權勢都不及他。”但8:21-22

注:從以上的解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公山羊身上的那“非常的角”所代表的乃是率領希臘軍隊征服瑪代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當他在西元前323年死于巴比倫時,為爭奪國權曾有過一段時期的混亂,但西元前301年的Ipsus之戰明確確定了繼承權的問題。亞歷山大的四大將軍:Cassander, Lysimachus, Ptolemy, 以及Seleucus,成了王權繼承人。

“亞歷山大以其絕倫的征服所建立的寵大帝國,卻在他的繼承人之間的爭戰之中被弄得四分五裂,在西元前四世紀之前就已分裂為幾個國家了。除了一些小的國家之外,四大君主國從廢墟之中興起。…四大軍事寡頭分別為:Cassander, Lysimachus, Ptolemy, 以及Seleucus,各自自立為王。大角被折斷,四隻非常的角迎著天的四方長出。”-Myers著《希臘通史》,第457面,1902年版。

11.從山羊的四角中又有什麼長出?

“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但8:9

12.對這個小角有何解釋?

“這四國末時,犯法的人罪惡滿盈,必有一王興起,面貌兇惡,能用雙關的詐語。”但8:23

13.小角向上帝的子民行了什麼?

“它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但8:9-10

14.有什麼語言描述了他對上帝子民的逼迫?

“他的權柄必大,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毀滅。事情順利,任意而行;又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但8:24

15.這個小角是如何高抬自己過於基督並他中保的工作?

“並且他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的聖所。”但8:11

16.在解說這異象時,是怎樣論及其自高自大的?

“他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心裡自高自大,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毀滅多人。又要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至終卻因人手而滅亡。”但8:25

17.保羅用了何類似的語言來描寫“不法的隱意”與“大罪人”?

“人不拘用什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裡自稱是上帝。”帖後2:3-4

注:這兩段經文明顯是描述同一個勢力-就是那表面上自稱是基督徒,實質上卻是敵基督的,那“大罪人”。他與墮落前的撒但一樣(賽14:12-14;結28:17)裝滿了私心,要在上帝的殿中坐上帝的寶座,或自稱是基督在地上的代理人,高抬自已,欲取代萬君之君。

18.什麼被交給了小角所代表的勢力?

“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和常獻的燔祭交付他。”但8:12

19.這一勢力是如何對待真理的?

“他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但8:12

注:上面的解釋已經清楚地表明,小角所代表的勢力就是繼瑪代波斯和希臘之後的勢力。在與此緊密相關的但以理第七章的異象中,第四個獸代表著第四個帝王-羅馬,特別是小角出臺的那一歷史時期。從所表現的行徑來看,這個從羅馬分裂後的十國中興起的小角,乃是一個宗教-政教勢力,企圖改變上帝的節期和律法,折磨至高者的聖民。在但以理第八章的異象中,更是注視到並強調了第四個世俗勢力的教務方面的特徵。小角乃是第八章所使用的唯一的象徵,說明其漸漸強大的過程。 預言中的這四大君主國的宗教都是異教,但古巴比倫的異教在異教羅馬又獲得重生;之後又被羅馬教皇所吸收。第八章的小角所代表的就是羅馬,異教與教皇式的羅馬。表現為其傳教的特色,與異教的聯合,後來背道的基督教與世俗勢力;以及對上帝聖民的逼迫,對基督中保職分的篡改,對世俗與靈性世界的統治。很明顯,異教羅馬在這段預言中被引入,目的乃在於確定教皇羅馬的地域及其作為;異教羅馬的教務特色的引入,也是為了強調教皇羅馬同樣的特徵。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強調這裡所作的預言將在教皇羅馬的作為上得到應驗。細心地比較但7:24-25;與但8:10-12以及帖後2:3-4,定會得出以上的結論。

“羅馬人不會忘記,也從不曾忘記,他們曾一度是世界的雄主與霸王。當他們連自治的權力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統治他人的時候,他們的骨子裡還是主子的脾氣,口裡還是主子的語氣。…在沒有皇帝的西方,教皇迅速地抓住了權力樹立起了威信,建立起了教務性質的帝國,在某些方面取代了舊式的帝國,而繼續帝國的俗務。”-Myers著《羅馬:榮與衰》波士頓,1900年,第398,399,442,443面。

但以理八章十節所說的天上的萬象,與但7:25中的聖高者的聖民,其實是一回事。但8:11中的“天象之君”,就是萬王之王的耶穌基督。當他向約書亞顯現時,也就同樣的話來指稱自已。(見書5:13-15)

中文和合本《聖經》中,但以理8:11節中“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一句中的“燔祭”二字,譯者所注小點,它表明“燔祭”,乃是翻譯者加的,是原文沒有的。這裡的原文僅是個”常”字,後面無任何字。但8:12;但11:31;以及但12:11各節中,“常獻的燔祭”中的”獻的燔祭”四字,都是譯者加添的。這裡的“常”字, 在原文中為tamid。該字的意思,單純是“常”。在舊約共用102次,沒有一次與燔祭聯用。因此,所除去的不是猶太人的獻祭制度,雖然這些在基督犧牲時因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太27:50)表明一切預表基督的祭禮就此告終,因為所預表的真犧牲已經獻上。一般注重“每日常獻的祭”者,常把它誤解為主的中保工作。其實,這講法不能成立。因為:

第一:基督升天之後作祭司的中保工作從未被除掉,也不可能被任何屬世勢力所除掉。但7:25論那惡勢力“想改變節期和律法。”正因為上帝的節期和律法是世人不能改的,所以聖經用“想”字來說明教皇妄想改變第七日的安息日,但儘管有多人守第一日,上帝不承認。照樣,基督的中保工作是不能被除掉的,假定這“常”是指主的中保工作的話,聖靈必會說,“他想除掉常獻的”。

第二:但12:11節上說:“從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那些認為“常獻的”為基督的中保工作的人,常忽視這段經文中的1290天的確定的時間性限定。地上人為的欲取代基督中保工作的妄舉,是漸進的過程,並不適於用時間來量度。

第三:若基督作祭司的中保工作果真被除掉,預言也該提到對這一職分的恢復。但是,但以理並未對這一聖職的恢復工作有隻字片語。

第四:但11:31節“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中的“兵”,必指一定的軍事舉動。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上面的解釋,即所除掉的乃是異教的政治勢力,而不是基督的中保工作。這與但以理第七章撥去三角的預言相吻合。

但以理的預言是漸進而拓展的,按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比一個更深入,更詳細。在但以理第二章中,第四個帝國雖暗指羅馬教皇,卻沒有任何直接的象徵,僅預言了羅馬的統一與分裂。但以理第七章則用分裂後的十個國家的十角中長出的“小角”,來代表羅馬;而到了第八章,用來指第四個勢力的象徵物就只有一個“漸漸強大”的“小角”。 第五:因“每日常獻的燔祭”是對”常”字的誤譯,人們把它看作是基督中保工作的預表,但並無原文根據,故不能成立。總之,“常”不指什麼祭禮。以上也說明,基督的中保工作不可能被任何勢力除掉。今以經解經,在帖後2:7的“除去”找到正確講解的線索。它是攔阻羅馬教皇興起的勢力。“等到那攔阻的被除去,那時這不法的人必顯露出來。”這符合但8:11的話。那攔阻教皇抬頭的,是歷史上“常”起作用的邪教勢力。但7:8說:後長起的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這角前,連根被它拔出來。”歷史驗證了這話,被除掉的“常”是508年到538年被消滅的三個“角”。

20.聽到先知的話之後,有人問了什麼問題?

“我聽見有一位聖者說話,又有一位聖者問那說話的聖者說:‘這除掉常(獻的燔祭,此四字原文沒有)和施行毀壞的罪過,將聖所與軍旅踐踏的異象,要到幾時才應驗呢?’” 但8:13

注:同上面的分析一樣,這時的“常”乃是異教;而“施行毀壞的罪過”則是指教皇。

21.但以理得到了什麼答覆?

“他對我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但8:14

注:第八章中沒有給出二千三百日的起始和終止的任何經文。有一點需要記住的就是,這段時間乃是連續而不是間斷式的。

22.什麼預言的時期表明了設立教皇制的開始與結束?

“從除掉常(獻的燔祭,原文無此四字),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但12:11

注:以上經文可理解為“從常(獻的燔祭)被除掉,以便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必有1290年”。明白了那“可憎的”是指著羅馬教皇而言的,我們就可以找到這段預言時間段的起點與終點了。1798年,羅馬教皇被法國軍隊從羅馬抓走,並死於法國,標誌著教皇制的結束。故此1798年可以作為這段預言的終點,往回推1290年,到508年。儘管教皇制的正式設立是在538年,但必有一段時間為它的設立鋪平道路。而這一預備工作則主要得力於克洛維。

法蘭克王國的創建者克洛維(Clovis, 465-511),在486年消滅西羅馬帝國在北高盧的殘餘勢力,佔領盧瓦爾河以北地區,496年皈依基督教。507年擊敗西哥特人,將高盧西南併入法蘭克王國,同年設宮於巴黎。克洛維是第一個皈依天主教的國王。他與羅馬並德國修好,又使天主教與Arian宗教的衝突緩和,排除了反對建立教皇制的阻力。因此,508年可以認為是教皇制預備的真正開始。

23.對於但8:14所提到的時間有何保證?

“所說二千三百日的異像是真的,但你要將這異象封住,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但8:26

注:但以理第八章以但以理欲明白其中的意思作結。而異象的解釋,則出現在第九章。詳見下一章的讀解。

Written by